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
>
浅谈面向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设计

浅谈面向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设计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2-01 09:54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中道路广场用地占比为8%-15%。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下,城市道路以不透水硬化路面为主,遇到极端雨水天气,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除路面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由于遭到高强度暴雨的侵袭,城市道路积水严重,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城市规划

浅谈面向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设计

【概要描述】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中道路广场用地占比为8%-15%。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下,城市道路以不透水硬化路面为主,遇到极端雨水天气,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除路面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由于遭到高强度暴雨的侵袭,城市道路积水严重,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城市规划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2-01 09:54
  • 访问量:
详情

  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中道路广场用地占比为8%-15%。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下,城市道路以不透水硬化路面为主,遇到极端雨水天气,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除路面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由于遭到高强度暴雨的侵袭,城市道路积水严重,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饱受诟病,城市地面、路面的过度硬化和管网建设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中重视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十分必要。

  1 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反思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中,雨水沿着道路纵坡方向通过雨水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这种简单的排水方式强调雨水径流的快速排放。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在暴雨过后频频出现内涝灾害,“城市看海”成为常态,但内涝之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严重。

  传统的排水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比例急剧增长,造成了雨水下渗量的减少和地表径流量的增加,超过了原有市政雨水管道的承载能力;二是道路雨水径流通过市政管道直接排入附近水系,造成了雨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城市内涝之后水资源却未得到有效补充,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严重,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加重了城市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是道路绿带本应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但在传统设计中,这些绿带大多缺乏与周边的联系,成为道路中的孤岛,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来灌溉养护,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水资源危机。

  2 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

  传统市政道路排水模式主要目标在于以雨水的尽快排出为根本出发点,降低道路雨水径流的峰流流量,海绵型道路建设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在保证路面不积水的前提下,源头控制雨水水量与水质,控制洪峰和面源污染。

  2.1海绵型道路低影响开发技术

  所采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草缓冲带、植草沟等。

  2.1.1下沉式绿地

  即集雨功能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标高低于两侧道路路面,呈明显下凹状。应用于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机非分隔带、中央分隔带等。

  2.1.2生物滞留设施

  即采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生物滞留设施是下沉式绿地的补充,通常应用于道路绿线范围内。

  2.1.3植被缓冲带

  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主要应用于沿河绿线范围。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 2%-6%,宽度不宜小于2 m。

  2.1.4植草沟

  为绿地中间下凹的沟槽。应用于道路宽分隔带或绿带。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2海绵性道路材料

  主要采用透水人行道铺装、透水性车行道路面,透水人行道铺装即可渗透水的铺装。主要应用于市政道路人行道及公园道路,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透水人行道铺装即可渗透水的铺装。主要应用于市政道路人行道及公园道路,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透水性车行道路面即可渗透水的路面结构材料。面层:多孔沥青混合料(PAC),骨架-空隙结构,粗集料占总质量85%,集料接触面积减少约25%。采用高粘度沥青作为结合料——掺加高粘度改性剂,在SBS改性沥青中掺加高粘度改性剂,轮胎粉或者纤维;基层:级配碎石透水基层,多孔水泥混凝土基层,多孔水泥稳定碎石透水基层CTPB,大孔隙沥青稳定碎石透水基层ATPB, 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基层LSPM垫层:粗砂、小颗粒集料或者土工织物构成,具有过滤功能和足够的透水能力。

  3 海绵城市“热”的“冷”思考

  3.1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于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净化城市水质、补充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但规划设计工作者要对各项技术问题进行冷静思考,使海绵城市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长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不能只搞一条样板道路或一个示范小区,而应上升到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协调各专业制定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伴随城市的发展持续进行。

  3.3 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照本宣科,完全照搬已有的建设形式,而应因地制宜,充分调研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和降雨量,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设计。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显著,例如下沉式绿地的选用,在部分雨水较少的地区受地形因素限制可能会成为固体废弃物或垃圾的聚集地,影响道路美观。

  3.4 设计应注重功能与形式相结合。道路绿化景观是人们接触自然的主要场所之一,具有美化道路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在构建低影响开发功能性景观的同时,兼顾景观的视觉审美,丰富植物的种植形式和群落结构,选择设施中易于存活的植物,提高道路绿化系统的稳定性,并且结合周边地块功能特点和人们的行为需求,打造特点突出、风格鲜明的道路绿化景观体系。(摘自“江苏城市规划网”)

Copyright ©  2021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41973号-1